首页 >  资讯 >  >  正文

“资助了8年的女学生做了家庭主妇”,内心的失落如何平衡

时间2023-03-09 07:49:50 来源:

当你帮助一个人8年,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支持,最后却发现被帮助的那个人选择了与你期望完全不相符的生活,你会怎么办?

最近小红薯上一个很火的帖子:“你能接受资助了8年的女学生做了家庭主妇吗?”就讨论了这件事。

这位博主从8年前开始资助一位初三的女孩。那个女孩成绩不错,但家庭条件不好,女孩的遭遇让博主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她觉得女孩这么小的年纪就因为生活所迫放弃学业太可惜,毅然决定资助她。


(资料图片)

博主一资助就是8年,刚开始她自己工资也不高,但即使自己一个月只挣两三千,她也拿出接近一半的收入支持女孩读书。

两个人平时几乎没有交流,只是每年过年的时候女孩会发短信。博主只有女孩的电话号码和银行卡号。去年女孩大学毕业了,博主才停止资助。

今年过年博主又收到女孩的短信,就顺口问了女孩的工作情况,谁知女孩却告诉她自己没有工作,而是在准备结婚的事宜,这让博主很震惊。

女孩感觉到博主的反应后,就加了博主的微信,解释说自己出身不好,吃过不少苦,大学又很普通。她清楚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貌美,当她遇到未婚夫时,就觉得遇到了能改变命运的人。

男方比女孩大13岁,经济条件非常好,家底殷实,但就是急着要孩子。所以女孩才想着尽快多生几个孩子‍‍。女孩觉着自己“只是在把握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已”。

女孩朋友圈里晒的都是各种旅游、奢侈品,备婚备孕分享。女孩表达了对博主的谢意,并表示想把这些年博主寄给她的钱悉数奉还。博主拒绝了,还失眠了好几天,心情很复杂。

更有意思的是,博主妈妈知道这件事情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姑娘比你聪明”。

博主的帖子分享出来后,评论争议很大,一种观点很生气,认为博主的投入不值得:

有一些人则觉得女孩的选择没有错,做家庭主妇也不等于没价值,未必是坏事

也有人觉得博主并没有真实关心过女孩,不应该对女孩的选择指手画脚

因为争议太大,博主又写了一篇帖子详细解释自己为什么觉得不舒服。

她说拒绝女孩还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是资助女孩,女孩不亏欠她,但同时她又认为自己和女孩不仅仅是钱的关系。

她也没有告诉女孩可以用这笔钱去帮助别人。

博主觉得自己也没有想参与女孩的人生,在最后她都没有对女孩说任何不好的话,仅仅只是祝福她。

她还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会觉得心里堵得慌,因为她从小的成长环境就是重男轻女,她‍‍‍‍‍‍希望女孩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有自己的收入。

她还说资助这个女孩的原因是她同学是女孩的初中英语老师,当时在上课途中女孩突然被父亲拉走,女孩紧紧拉着讲台,跟老师说她想留下来读书。这让博主认为女孩说想读书的,才毅然决定支持她。

博主的复杂心情我能理解。从字里行间可以知道,这个博主是一个很有善意、很有理想的热情女生,当她决定资助这个女孩的时候,是带有很多美好期待的。她希望女孩不会因为生活所迫被逼辍学,希望女孩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权。

所以她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用攒下来的血汗钱资助一个非亲非故的女孩8年。她也明白这样的资助会带给对方压力,在资助这个女孩的过程中,她都尽量不打扰,不与女孩交流。

好不容易女孩终于大学毕业了,博主以为女孩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谁知道女孩最后选择的所谓“更好的人生”却是放弃工作,结婚生子。

这份强烈的落差会让博主感到自己的一片苦心,被错付了。

如果我处在博主的位置上,“无条件”地资助一个陌生的女孩这么多年,面对与自己期待截然相反的结果时,我也会感到五味杂陈,觉得意难平。

我想了很久,这份意难平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施舍给别人却没有满足期待的失落,是女孩潜意识巨大的恨意。

帮助与被帮助,是很微妙的关系。用帮助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这代表自己是有力量的,给予者会心情愉悦,带有道德上和地位上的优越感,即使意识上感觉不到,无形中也会让自己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

与之相应的,就是被帮助者的位置,当她伸手接过别人的施予时,就表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无能的、卑微的、弱小的,因为自己搞不定,而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接过这一份帮助的同时也把自己置于了一个弱者的位置,内心会有很多的愧疚感和羞耻感。

人的内心,有一种天然追求平等、甚至追求优越的力量,当自己处于弱者的位置时,内心深处一定是会感到不舒服的。

如果处于这个位置的时间是短暂的,在后面的相处中,能找机会帮回去,彼此之间能够找回平衡,被帮助者就会带有很深的感激之情。

但如果不断接受帮助,剂量越来越大,大到被帮助者根本没有能力偿还,被帮助者内心的愧疚与羞耻感越来越强烈,他的内心也会有巨大的不平衡,在感恩的同时,就会对给予帮助的人有巨大的仇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斗米恩,升米仇”。

这种敌意是被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通常情况下不容易察觉。也因为不易擦觉,却更具有毁灭性。

现在再回头来看博主和女孩的关系,就能明白女孩为什么完全没有满足博主的期待,走上与博主期待相反的方向了吧?与此同时,女孩还让博主被妈妈嘲笑“她比你聪明多了”!妈妈的这句话,对博主是很强有力的攻击,会让她对自我产生深深的怀疑。这就是女孩潜意识的还击。

大家是不是更意难平了?博主明明做的好事,最后却没有好报,还要承载女孩的恨?

正因为如此,不管我是去上心理学的课程,还是去上其他的自我成长课程,提到“助人为乐”时,老师都会反复交代: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这个社会为他人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一定要牢记:是去为他人服务,而不是给予帮助。

因为给予帮助是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而为他人服务,则是蹲下身,放低姿态。这样被服务的对象就不会觉得丧失尊严,更不会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还要接受低人一等的屈辱感。这样彼此的关系就是平衡的,谁也不欠谁。

回到博主身上,其实博主可以把心态调回到:“当时的我,定了一个目标,要力所能及地服务一个差点失学的女孩,让她顺利读完大学,让她对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权,经过足足8年的时间,我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至于女孩的人生怎么选,读完大学之后走什么路,那是女孩的事,那是女孩的人生,与我无关!”

这个时候,博主就斩断了自己与女孩的情感纠缠,同时也把所有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博主就能看到自己的力量。她会看到自己的坚持、勇气和担当,会看到自己身上这些美好而伟大的人性,同时看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责任与回馈。

要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这个回报未必来自于被施予的对象,但是会以更多的形式回到自己身上,或许是金钱,或许是祝福,或许是家庭的幸福与和睦。

付出的人是她,她做了这么多,她的心意,她的美好,都不会因为对方最后的选择而大打折扣。

而对于女孩来说,也是一样,博主对她的资助是用钱无法计算的,这个人情债还不了。

女孩可以做的,是记住这一份善意,记住曾经的那份爱,那点光,好好生活下去,去认真经营自己的人生,不管是结婚嫁人做家庭主妇,还是做什么,都认真生活。她活得好,过得幸福,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回馈。

与此同时,女孩可以把爱传递下去,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服务于他人的事情。可以像博主一样,去资助一个濒临失学的女孩,也可以整合自己现有的资源,做其他对社会有利的事。

当女孩开始为他人付出的时候,她内心对博主的歉疚感就会降低,同时,她又能在服务他人的时候,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她内在的空虚感、匮乏感都会减弱。

当她们各自把目光回到自身,在看见自身美好的同时做更多对社会有利的事,她们对彼此也会更平和,更柔软,有力量真正把祝福送给对方。

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我们其他人也都能因为感受到分享爱付出爱的美好而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