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最近,我在做咨询时,咨询师提到一个词叫 “行知合一” 。
大致意思是, 先行动起来,再去总结经验 。 我们一般会认为,人对事情的认识,决定着他们的行动。 这也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思想: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在大多数的事情上,这个规律都能行之有效。 但在改变自身上,并没有那么容易。 一、“知行合一”太难了,不妨试试“先行后知”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想要寻求改变,顺序是这样的——首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想作出改变; 然后,用这个认知推动自己去行动,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但,事实并非如此理想。
举个很普遍的例子。 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种以认知为话题的成长类视频,大多数人看完觉得很有道理,会立志要模仿学习。 但往往再次看到这个视频时,才发现这个念头只是过了一下脑,并没有被真正做到。 为什么认知的提升,并不一定能导致行为的改善呢? 心理学对此的一个解释是: 人们之所以难以改变,不是认知难以改变,而是那个糟糕不堪的自己,或者那些不完美的处事方式,有它的好处 。 例如: 一个人太内向,总是苦恼自己不会社交,没有多少朋友,但其实内向不一定是件坏事,而是保护她不受过载的人际关系冲击的保护层。 一个深处不幸婚姻的人,一直难以离开,可能是因为他害怕没有了失败的婚姻,就没有了可以推卸责任的对象,只能面对失败的自己。 改变有它的好处,不改变也有它的好处 —— 这就是哪怕我们知道了很多,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所以说,要实现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太难了。 这时候,我们不妨把它们换过来,试试 “先行后知” 。二、 “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知”
或许,我们都听过 “酸葡萄效应” : 吃不到葡萄时,人会产生“这葡萄肯定是酸的”的想法;但如果他吃上了,或许就会发现“这葡萄真甜”。 由此可见, 人的认知并不总是客观的,需要先行动起来,才能有比较客观的认知 。 这个说法,其实有着心理学研究的支持。 哈佛心理学家 Dan Gilbert 在一次Ted talk中,向观众分享了两个研究: 第一个研究,他们想看看那些幸运和不幸运的人之间,幸福感有什么区别。 比如,一些买彩票获大奖的幸运儿,和一些遭遇灾难,例如在车祸里失去一条腿的受害者。 理论上来说,他们的人生经历截然相反,他们后续的幸福感相比应该是大相径庭。 但实际上,当研究人员测量他们人生重大事件之后一年的幸福感时, 发现两者的差别居然并不大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Gilbert 教授认为,人有一种 心理免疫功能 。 即当一个人遇到特别开心的事情时,为了避免一直开心而麻木,这个矫正功能会把兴奋逐渐减少; 而当一个人处于悲痛中时,为了保证机体运作,这个矫正器又会尝试把糟糕的现实解读为“可以接受”。 简单来说就是 “适应了” 。 第二个实验就更加有趣,名为“自由选择试验”,进一步解释了 我们的行为会改变我们的认知 。 研究人员向被试者展示6幅莫奈的名画,然后要求被试者按照自己的喜好排序1-6; 接着,研究人员声称自己手上刚好有多余的一些画可以送给被试者,刚好是被试者排序中的第三幅和第四幅。 大多数的被试者都会倾向于选择第3幅画。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 (有些是15分钟后有些是15天后) ,当研究人员再次展示同样的6幅图,并要求被试者再次排序时,排名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人们选择的名画3,在这次排序中提升为第2名,而没有被选择的名画4,则下降到了第5名。 由此研究得出结论是: 人们的行为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当他们选择一个事物,或者选择去做某件事时,他们会更喜欢自己的选择,而不那么喜欢那些被抛弃的选择 。 很多时候,在人生的一些重要节点,我们总是会犹犹豫豫地选择了其中一条路; 刚开始走时,或许会时刻伴随着痛苦,但当一年、两年后回头看时,可能还是会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是更好的那一条。 有位同事曾有机会在国内在一个挺好的公司上班,同时又获得了一个海外学校的硕士offer,在犹豫了很久后,他选择了出国。 接下来在国外的半年,他都在失眠中度过—— 担心自己错过了大好机会,害怕学成回国后,找不到与自己付出匹配的工 作。 但当他学成回来,并就业了3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当初的选择时,他觉得当初出国读研是更好的选择。 因为这个学历虽然不能让他有更高深的技术,但能够让他进入一些不同的圈层,也能去胜任一些不对本科学历开放的岗位。 虽然与他一起获得好公司offer的朋友发展得也很好, 但他似乎并没有像3年前那么羡慕了 。 这样类似的体验,再一次验证: 我们会更喜欢自己已经做出的那个选择。 实际上,无论是实验也好,还是人的亲身经历也好,都证明了一件事: “行知合一”, 往往是人在遇到重要问题时,那个能够帮我们跨过去的方法 。 当你想不明白,或者在两个同样有好处/同样有坏处的选择当中犹豫时,不妨先选择其中一个,去产生 “新的体验” 。 也许最终,它会给你带来一个结论: 这个选择哪怕很艰难,但在“行”的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的“知” 。 三、 认知会随着行动的发生改变 。 而几乎他所有试图改造农场、获取盈利的想法,都遭到了社区和区议会的反对。 我的咨询师之所以会提到“行知合一”的观点,并不是她相信去做出某个改变,就一定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而是她非常重视 “新的体验” 本 身,并且相信一个人有能力承受改变带来的冲击,最终也能够处理好它们。 行动先发生了,认知也会随着改变 。 正如心理学家 Jordan Peterson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 如果我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写好一篇论文,我不会想着怎么安慰他们的情绪,而是会要求他们在几天内必须提交一篇初稿,无论好坏。 有了初稿,两个人才能开始讨论这篇初稿究竟是不是真的不够好,哪里不够好。 并且在大多时候,当一个学生真正写出初稿后,他不再会强烈地认定自己是一个无能的研究者,而是会庆幸 “自己还是能写出来的” 。 所以,如果你总是在一些事情上犹豫不决时,我的建议是:不要想那么多,先去做了,回头再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