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话题#36岁常青藤毕业确诊癌症后反而很开心#登上微博热搜,原博主写道,“确诊癌症最开始的那两个月竟然是开心”“后悔一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好好活过”,引发了网友的共鸣。
博主在文中写到自己的本科专业、职业选择,城市居住地等都受到了父母限制,在这个名为家庭的“牢笼”里成为一只无法自由的“鸟”。其实在这样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并没有错,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变得更好,孩子也没有错,被禁锢住的“鸟儿”自然而然希望想要逃跑。这其中的矛盾点在于二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这样不对等的关系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小农经济贯穿其中,而小农经济也是中国式家庭文化的基础。而在那个社会变化发展缓慢的时代,父母的生活方式大概率就是子女的生活方式。因此,父辈的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效。“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从”也反映着子女应秉持的态度。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小农经济社会开始瓦解,生产方式逐渐转为工业化甚至于信息化生产。但是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形成固定思想的人,其价值观念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而在现代化生活下出生的子女与其父母自然而然会存在矛盾。
在小农经济时代,父母生育子女成本低,且子女长大成人后很快就能反哺父母。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子女的养育成本也快速上升。近十年来,“啃老”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比如大多数父母都会存一笔钱为子女买房买车。从个人角度来看,生育子女好似已经变成了一笔不划算的“买卖”,于是很多父母转为去索取情绪价值。从小时候让子女在各类场合表演才艺、在学生时代希望子女取得良好成绩、在成年后希望子女选择更有“钱景”的专业、亦或是希望子女考公考研以合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都是父母索取情绪价值的一种方式。
但是,子女不是“鸟儿”,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当生产方式转变,以经济为基础的家庭权力最终会落到子女身上,因为人终将衰老。于是乎,希望子女听话的需求就自然而然诞生了,中国式乖孩子就是在这种经济与思想割裂的矛盾下诞生的。
以上都是在从利益角度下绝对理性地思考与判断,难免显得冷血,但实际我们与父母的相处之中,一定也充满着爱的浸润。它可能是母亲在上学前做的早餐,也可能是父亲在下班后对于生活的一句关照。在这样爱的细节中,很多中国式乖孩子在亲情与自我的矛盾中,选择放逐了自己。
但是亲情与自我一定是割裂的吗?一定不是。父母以爱之名的逻辑是,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才是孝顺的孩子。在这样的滑坡谬误下,中国孝文化被扭曲为道德绑架的工具。
该博主在父母的期许下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依旧不快乐,却在癌症这样强烈的生死威胁之下,终于想清楚自己所求,但这样的代价会不会太大了呢?父母与子女之间难免会彼此伤害,我们不是要父母放弃对子女的关注,也不是要子女完全摒弃父母的意见,而是希望当双方出现矛盾的时候,放弃无端的争执,多一些对彼此的理解与包容,让亲情与爱成为跨越你我鸿沟的桥梁。
《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伤害,更多的是在社会枷锁与思想桎梏下的误解。希望每个中国式“乖孩子”都能飞出以爱之名的“牢笼”,正视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找到真正的自己。(薛婉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