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闽东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处处都是“希望的田野”,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来,宁德市致力于念好山海经,因地制宜推动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构建起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
在福鼎,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百姓;在霞浦,一条海带成了渔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在蕉城,一尾大黄鱼游出百亿产业;在柘荣,一根太子参鼓起百姓“钱袋子”……这些特色优势农产品,已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响亮名片,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了“底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古田县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工厂化菇棚里,放眼望去,大朵大朵洁白如玉的银耳长势喜人。
“冻干银耳羹,即冲即食,赶紧下单抢购……”公司直播间,“银耳姐姐”张家巧正卖力推荐着自家产品。
古田县是全国袋栽银耳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银耳商品生产基地和开发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
“现在我们主做精深加工,由原来直接烘干卖,到现在加工成冻干即食银耳羹再去销售,附加值增加了约40%。”“银耳姐姐”在直播间隙笑着说。
从小闻着银耳香长大的张家巧,和每一个古田人一样,心中都有一份深深的银耳情结。2013年,张家巧回到了家乡,引入了银耳工厂化、智能化栽培工艺。同时,她还向精深加工发力,开发出即冲即食的冻干银耳羹。
为进一步拓展销路,张家巧在女儿的建议下,试水直播带货,成了远近闻名的“银耳姐姐”。2022年,张家巧公司销售额突破了70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20多家农户种植银耳,先后帮扶25户贫困家庭顺利脱贫。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张家巧的直播队伍中。
2022年,古田县共栽培各类食用菌14多亿袋,总产量91万吨(鲜品),产值62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235亿元;其中银耳产量达38.5万吨,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
目前,古田全县已开发生产食用菌品种38个,食用菌生产分布全县14个乡镇(街道)近200个村,全县约7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供销活动。食用菌产业成为古田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是宁德大力发展“8+1”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2022年,宁德“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2150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02元,增长8.6%;新增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5个,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三品一标”157个。
同样,在屏南县,当地依托高山独特农业资源创办蔬菜示范基地,实施现代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为福建省高山冷凉蔬菜基地主产区,全省最大的夏秋蔬菜基地。
时下,正值蔬菜采收上市期。走进屏南县棠口镇仕洋片区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勃勃生机入眼帘。
站在田埂旁放眼望去,这边,一颗颗花菜长势喜人,菜农们正忙着采收;另一边,菜民们挥动锄头,一垄垄菜地被整理出来。趁着好天气,又顺势种下茄子、辣椒、四季豆等。
“过去这些土地每亩年收益只有千把元。”有20多年种植经验的菜农苏正严说,如今我们因地制宜种植时令蔬菜,亩产值平均超过万元。
说话间,新鲜的蔬菜已经装车结束,被一车车运到了存储冷库。在冷链物流的支持下,这里的高山蔬菜将走出山门,运往东南沿海各大中城市。
棠口镇仕洋片区万亩高山蔬菜基地由仕洋、孔源、西村、上厝等4个村蔬菜基地连片而成,是屏南最大的高山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耕地面积约8000亩,一年四季可间(套)种、轮作花椰菜、玉米、黄瓜、茄子等蔬菜,年产量达1.6万多吨。
如今,屏南全县高山蔬菜产业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种植面积达15万多亩,产量达36万多吨,为全省提供夏秋蔬菜供给20%以上。高山蔬菜产业已成为屏南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返乡创业就业的主要渠道。
念好“山海经”,打好“特色牌”。为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近年来,宁德市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壮大,开展“三产三新三链”融合试点,实施“国鱼计划”、开展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建设、渔排“光储+”菇棚“光伏+”等一批产业融合项目建成投用……
同时,宁德市还积极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培育“互联网+农业”“文化体育+农业”“康养+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一个个最美乡村、最美渔村、金牌旅游村成为乡村振兴新助力。
下一阶段,宁德市将重点实施“4582”产业提升工程(建成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成8个农业产业强镇,培育22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加快形成“市、县、镇、村”有机衔接、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力争“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达2500亿元。(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