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是新教师,大学所学专业与数学或师范都不相关,但我选择“冒险”成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年半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不一样的成长,发现自己很适合当数学教师,也非常热爱这份职业。
跟岗实习时,导师张宏伟让我读教学诊断和教学评价方面的书,读完后又让我出一份单元卷。我有些惊讶:“我没教过啊,都不熟悉教材……”他告诉我“出卷就是熟悉教材,这也是教学”。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我研究教材教参并适当参考名师经验,但还是感觉无从下手,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出好试卷后,导师带着我一项一项、一题一题分析,反复琢磨。最初我认为这样做有些吹毛求疵,直到实际教学时才明白,命题能帮助我快速熟悉教材内容,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这次命题经验让我初步具备了教学诊断和评价学生的能力,使我在从业第一年便能够较好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张宏伟老师有一套自己的教育观,提出了“全景式数学”理念,他对待教材和学生的方式、理念也很独特。在他看来,教材和学生不能并列,教育教学必须先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这种“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十分触动我,如今也成为我的教学第一准则。
跟随导师学习后,我懂得了要变研究教材为研究数学。数学的历史比教材悠久得多,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看数学。就这样,我除了研究多种教材外还要理解多种教材的编写思路、设计班级数学活动,每天忙碌而充实。
全景式数学团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最大程度地自成长、最大程度地做自己”,这让我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做心中理想的东西。入职的第一个学期,我就主导了学校“人是万物的尺度、九九乘法口诀、千以内数的认识”三个项目。以“人是万物的尺度”项目为例,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拥有了量感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还学到了与长度相关的字词、典故。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家长也给予好评。导师欣慰地告诉我,许多数学教师眼中只有数学,而恰恰是我的文科背景让我的数学课多了一丝文学的韵味。
大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是两磨,即个人磨课、集体磨课,我们的备课要经历六磨。一磨:研磨教材,访问孩子;二磨:参考教参资料,对比并修正;三磨:参照全景式数学导航学本,求教经验丰富的前辈;四磨:借鉴全国名师教学设计;五磨:教师上课,全景式数学团队进行点评。六磨:在五磨的基础上再次反思修改备课。
在我任教的学校,教师需要练就“十八般武艺”。我们要变身环境设计师——为学生学习万以内的数准备数学步道;我们要变身主持人——主持数学节等活动;我们要成为文创开发者,设计全景式数学的各种标识;我们要精通刀工——将胡萝卜切割成立体图形,供学生充分认识立体图形……日积月累的学习下,我从一个连菜也不会切的新手,成长为能够自如运用木工教具的“熟练工”,工作上越来越得心应手。我想,正是这些不一样的专业成长帮助我扬长“补”短,实现了一个非数学、非师范教师的弯道超车。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赫贤学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