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6月26日电题:“去风险”?外企高管反对“虚幻的担忧”
新华社记者宋瑞
近期,“去风险”取代“脱钩”,成为某些西方政客谈论对华政策的新论调。像对待“脱钩”的态度一样,不少外企高管对所谓的“去风险”也持反对立场,认为中国是“机遇”而非“风险”,并称这是“虚幻的担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对我来说是机遇。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来自韩国的申银植说。从1993年来到中国留学,到2002年扎根天津,创立艾特美(天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从事水处理设备和相关配件的生产销售业务,申银植在中国市场提供的广阔机遇中将生意越做越大。
“今年公司的销售额有望突破5000万元人民币,产品除了服务中国本土企业,还将大量出口欧洲、韩国、澳大利亚等地。”55岁的申银植说。
“互惠互利。”申银植一直强调着这个词汇。
“与中国‘脱钩’‘去风险’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对业务增长、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申银植说。
贴近中国市场是大势所趋,与申银植有相同想法的外企高管不在少数。
5月10日,在丹佛斯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参观人员参观商用压缩机。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很自豪能够与中国建立长期而密切的关系。”丹佛斯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行健前不久在天津举行的丹佛斯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启用仪式上说。
在华发展20多年来,视中国为“第二家乡市场”的全球领先能效解决方案供应商丹佛斯集团,已经陆续在中国投资建设12家工厂和26处销售点。目前中国是丹佛斯集团的第二大区域市场和最大采购市场,2022年丹佛斯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约100亿元人民币。
“我们对中国市场有着宏大的业务增长计划,多个投资项目正在推进,还有许多项目正在规划。中国业务将继续发挥强大的引擎作用,推动集团全球业务持续增长。”方行健说,随着中国不断推出绿色发展的新举措,丹佛斯的能效解决方案将释放出更大的市场潜力,这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许多跨国企业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市场至关重要且难以取代。
“不与中国合作才是公司发展最大的风险。中国是公司业务成长的一大支柱市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德国大荷兰人公司中国区总裁沃尔特·本兹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畜禽养殖设备供应商之一,该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天津设立了现代化畜禽养殖设备的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
“中国市场太重要了。”本兹说。随着业务不断拓展,大荷兰人公司重新调整业务布局,将中国区从亚洲区中独立出来,上升至同等重要地位,并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区总部。
近期,大荷兰人公司计划延长产业链布局,在中国推广昆虫蛋白业务,为家禽饲养提供有机饲料,还考虑设计自动化养殖大棚。
事实上,无论美西方一些政客如何以“去风险”名义鼓动“去中国化”,多数外企仍将投资中国视为“必选项”,以增资、扩产的实际行动为在华经营前景投下“信任票”。
近期,西门子再次宣布加大在华投入,包括在位于成都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中国智造基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人民币,以及成立西门子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威特集团陆续在天津佛罗伦萨小镇商圈新增30余个项目,投资超1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工业基础完备、供应链扎实、配套产业集中、客户群体广阔、物流运输发达,在这些优势共同作用下,很多业务只能在中国完成。”日资企业SMC(天津)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清海认为,与中国“去风险”不切实际,与中国务实合作对企业业务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2023年3月1日拍摄的SMC(天津)制造有限公司的表面氧化自动化生产线。 新华社发
今年,公司计划增资10亿元人民币,用于天津公司二期15万平方米的气动控制元件扩建项目。“我们向集成电路、半导体、锂电和光伏等领域的自动化高端装备提供气动控制元件。”马清海说,新厂正式投产后,预计产值达15亿元人民币,将成为日本SMC公司在中国最大的工厂。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在高基数的情况下,2023年1至5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48.1亿元人民币,同比呈现增长。从来源地看,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429.7%、179.2%、170.1%和63.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一些外国在华商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多数外国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其中,超过半数德国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增加对华投资;近六成美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复苏持积极态度;86%的英国企业对中国市场长期潜力感到乐观。
一些外企高管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业务发展互相促进,维持全球化趋势能促使企业在中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良性互动中获益。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申银植说,“企业家们不应被‘去风险’这种‘虚幻的担忧’裹挟,更应聚焦团结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往来,实现合作共赢。”
标签: